没有重大的事情,但既然只有输出性工作让我觉得更有意义,那么就记下这些微小的时间节点。
- 2009年8月,散文《天黑以后》
- 2009年8月,小说《荒凉天使》
- 2010年2月,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初赛作品《领子店的女人》,复赛作品《站台》
- 2011年4月,小说《偿还》,还没写完,2020年又翻出来,会继续写
- 2012年10月,散文《大道中》
- 2012年10月,小说《孤独到世界尽头》,发布不久后删除,后来翻译成英文,作为本科 Creative Writing 课的作业交了
- 2012年10月,诗《失眠者手记》
- 2013年3月,小说《单飞鸟》(本来会是另外两个小说,《18》和《青橙》,最后却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单飞鸟》)
- 2013年6月,小说《第十四天》
- 2013年7月,小说《董小姐的泪点》
- 2013年9月,小说《风暴眼》
- 2013年10月,《大道中》获第五届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散文组亚军,节选版刊于2014年1月18日《明報》副刊
- 2014年上半年,靠写作「特长」申请到一笔香港政府「才艺发展」奖学金(该奖金一般是给体育、乐器特长生)。加上上述比赛的奖金,缓解了我大四那一年的经济压力。为此一直感激港府。
- 2015年9月,散文(小说)《台北故事》,刊于《萌芽》2016年11月号
- 2015年12月,《单飞鸟》获第18届台大文学奖小说组优胜,2016年收录于获奖文集《喧囂裡的寧靜》
- 2016年12月,散文《一人生活指南》,刊于《萌芽》2017年4月号
- 2017年1月,游戏评论《Orwell:后斯诺登时代的控制社会与科技逻辑》
- 2017年3月,散文《无穷》,被拒稿
- 2017年6月,散文《文学院的幽灵》,刊于《萌芽》2018年1月号
- 2017年6月,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论文 Posthuman Mediations: Technological Being in Wim Wenders’s Documentaries
- 2017年,书评《重返世界的方式》,刊于《周末画报》2017年12月2日
- 2018年,书评《在流动的后现代追寻爱》,刊于《周末画报》2018年3月24日
- 2018年3月,播客「不可理论」上线
- 2018年,书评《恐怖片为何恐怖?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刊于《周末画报》2018年9月8日
- 2018年9月,散文《伪记者手记》、萌星月报栏目小文《在弯路上狂奔的人生》,刊于《萌芽》2018年12月号
- 2018年11月,新概念栏目小文《缘与缘》,刊于《萌芽》2019年4月号
- 2020年3月,散文《单人房双人床》,刊于《萌芽》2020年8月号(名字由于一些原因被改了)
- 2020年4月,小说《悦声响起》
- 2020年7月,散文《悦声响起》(全新的版本),刊于《萌芽》2021年2月号(这么多版本这么坎坷还带着去了文学营神奇地走了一圈居然发出来了,神奇啊。)
- 2021年6月,散文《暗星》,刊于《萌芽》2022年3月号
- 2021年8月,一篇约稿
- 2021年8月,小说《天使之路》,修改稿:次年5月
- 2022年2月,学术随笔 《关于脚本 / On Script》,首发于「林中来信」(laixin.one)
虽然时间线的存在是为了激励自己将其续写下去,但果然,整理时间线的过程满是羞愧的情绪。还有很多没写进去的文字产出,整理了才知道这背后有多少的失败和白费。
—— 更新于2022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