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亡的起点》及其他

在何齐和胡璇艺的力荐下,读了童伟格《消亡的起点:我的创作自述》。这其实是他硕士毕业创作《小事》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对作品的分析和自述。但它显然谈不上有任何接近论文体式的痕迹,哪怕是作为一篇散文来看。但也正是这样的“不合法”,让人没办法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出童伟格的创作观是什么,避免了他所讨厌的解释性“自我诠释的第二种话语”——“在解释中,情绪记号会浮现,那会变成悲怆的正面呐喊,我自己看了都尴尬。”

那些从童年到成年,在生命中一闪而过的人物破碎小传,连接起的是一次又一次自我怀疑。这篇自述的诞生就来自自我怀疑。写作,起初是七手八脚搭起虚构的房子,把无处安放的感受放进去。只能让人看到房子,不能直接去解释自己。但是发现,这座房子对更大的现实世界并没有意义。后来的怀疑,是发现诚实的自我省视会把自己压倒,而对于某些主题,又永远无法诚实。

印象很深的是他描述自己,“沙漠植被般的写作经验、麻雀般的脑容量”。前者就足够令人诧异,后者更是在我听完何齐、胡璇艺描述说,“童伟格这个人什么偏门的稀奇古怪的国内国外的书都看过,跟他一讨论,这个也知道,那个也知道”,觉得不可思议。又或是,他写了椰林大道修整椰子树的工人、拖车人、递给他文学奖奖金的工作人员、给他第一份写稿工作的人,种种,在他离开文学院刚开始积累文坛经验时,“会害怕自己不小心成为别人的负担”的心情。以及,曾经不理解前辈小说家的建议,“搞不清楚心情平静跟写小说有什么关系?”,直到袁哲生去往另一个世界时。

跟胡璇艺、何齐聊过以后,更清晰了的一些感受是,我以前得过一些奖,但是这并不和我写得很烂相矛盾,只不过因为大家都是同龄人,所以烂都烂到一块去,另一些同龄人干脆没有写而已。因为太烂,所以配不上谈任何“自我的风格”,更没资格去坚持“自我的风格”。在别人批评之前,会因为他们读了我写的东西而感激,特别是那些前辈,比如老师、评委、编辑——他们本可以用这个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比如躺在床上休息。而批评就更不用说了,换我来,我还可以比他们骂得更狠十倍,已经给我留足了面子。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曾为论文答辩的不顺利或者任何学术上的无能而真正受伤,与胡璇艺经历的不一样,对一个人学术能力的否定其实并不personal(不是相对于public的personal,而是相对于“对事不对人”的personal),而对创作能力的否定则不是。

童伟格在自述的最后写,“我们只以一己之力,活在群体中,我们在尝试,看我们能够回赠给时代一点什么”。但此时的我,想要挣脱不被自己骂的泥沼就已经手忙脚乱,根本无暇去想自己能给别人甚至时代带去什么。相信强大以及伟大的人当然可以,而我只有亲自蹒跚过路上的每一块砖之后,大概才能像童伟格一样,回到最初的起点,发现一切有所改变——哪怕只是变得模糊不清。

200518

1:

不可理论第31期更新了。但是真的不该再一不小心录到早上7点了……

2:

和杂志编辑老师沟通了一下小说的事。

我觉得时隔几年从不同地方得到完全一样的评价这件事概率还蛮低的,说明一定是人家说的对,也说明这几年自己根本没长进。写得不好,没啥好羞于承认的!认真改改!

3:

想重新开始写类似 thesis log 的东西,买了个本子。(便宜,质感很好,只是我又搞错了A5和B5尺寸,比预想中买大了)

和 thesis log 不同的是,会记录更多作品之间的关联,大概是 network log 吧!

“留下来陪你生活”

昨晚发了一条微博,结果被“Steve史秀雄”(第N次)来评论区莫名其妙杠,被烦到了,只能删掉来自留地再整理发发。(人生格言:烦我者滚)

以下只是我现阶段想法的一些记录,或者说一些想象,没有任何借鉴参考价值,绝不是什么真理,所以不同意也没必要来杠。

说是“想象”,是因为在选择伴侣这件事上,我还没有过稳定到一起生活的亲密关系。

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挺无聊的,至少我自已就是,过着非常无趣的生活,也不会说什么有趣的话。所以我相信和再“有趣”的人在一起,日常生活本身也不会变得多有意思,或者说我自己这么无趣,能吸引到的人也不会多有趣(当然也有两个人极聊得来的,可能好一点,算幸运的吧)。

看了 Flow 这本书,大意是说做喜欢的事时的心流体验是比较深层次的幸福。在心流里是忘我的,连自己都忘了,怎么可能还有别人存在呢,所以深刻的幸福本质上大抵无法分享。那为什么还必须要追求和一个必须有才华的人建立家庭,去作出共同生活的决定呢,他的才华本身又分享不了。我现在的理解,大概追求的是一种对其 capacity 的信念,虽然这个信念对日常没什么实际作用,一点不会让生活变得更轻松、更美好,而是相信——“如果是这个人的话,他一定是足够强大的,那我也要足够强大才行”。但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强,而是心流足够,所以不空虚,够坚定,去做事就好了的意思。

恋爱反倒是随时都可以开始的,长期生活下去的话恐怕要借助更强大的一股力量。而我现在猜测,对我来说的那股力量就是“信念”,而能让我产生信念的只有才华。因为在过去,that’s the only thing that works for me…

然后其实大部分时间分别活在各自的心流里就好了。也有两个人才能创造的美妙片刻,但依存于那些片刻去生活,不现实,终究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心流创造幸福感。

另外我觉得,选择伴侣也是一种选择,每个人的选择一定是有意义的,某种程度上定义了你是谁。哪怕是生理学、进化论角度的 defining,那也是代表你的,更不必说智性层面了。选择一个人当伴侣是对那个人最大程度的认可(虽然你不一定能选你最认可的人来当伴侣,这也不现实),而得到来自自己认可的人的认可又很宝贵,所以选择这个 gesture 本身所代表的,其实也是一种力量。

不过其实我也挺相信宿命论、determinism、轮回转世,很可能所谓的主动选择都是幻觉。但一直这样想没办法活下去。既然感受不到 illusion,即使知道 illusion 存在,就当它是真的吧。就像活在Devs 和西部世界的 simulation world 里面一样,既然感受是真的,也暂且当真吧。

以上只是说长期稳定关系。

今天在买菜路上分别听了黄品源和张悬版本的《留下来陪你生活》,这样郑重的心情还是令人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