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本质

之前给Q读了我的小说,第二天收到他的回复说:有点像林芙美子。(见面的那天,忘记聊起什么,想到他之前写的一篇,印象里只剩下关于蜘蛛的描写。那阵子我读了《野猪渡河》,就说:你写得像张贵兴。所以到头来,反倒不知是不是“互捧臭脚”了。)

后来我在图书馆读角川文库的《BUNGO 文豪短篇傑作選》,其中收录林芙美子的短篇《幸福の彼方》。这是我第一次读林芙美子。最近买到二手的《晚菊》,先读了最前面两篇:《风琴与鱼町》和《清贫记》。更加确信:林芙美子有一种魔力。

“山上那座朱红色寺庙里的塔亮起了灯,岛的上空升腾起鱼鳞云。我唱着歌向码头走去。”

“这儿的土大概很适合种柳树,校园正中有一棵发着柔软的芽的柳树,它的枝叶像绵羊一样摆动着。”

“坐在悄无声息的房子里,空气就像一只手重重的地压在我的肩上。”

也有一只手重重地压在心里。然后翻到了那篇《幸福的彼岸》——原本没有想到《晚菊》中也收录了这篇。我又重温了《幸福的彼岸》中的大海,甚至因为想保留心中的感受,不忍心将那些文字简单地再敲一遍。

林芙美子的简中纸书很不好买。韩江的书也是。为什么真的写得好的人书这么不好买?于是买到二手的《植物妻子》也成为了最近开心的事。

谈论自己让我感到羞愧。怎么可能比得上林芙美子的万分之一。怎么可能比得上韩江的万分之一。(才想起来,S姐姐竟然说我写的像韩江。)我最近在想“成立”这件事,成立的小说,成立的散文,成立的( )。成立是一种基准,在这基准上才有高低好坏之分,但不管高低好坏,都至少值得尊重。韩江让我震惊的地方是:竟然这样写完全成立。她创造了一种“成立”,甚至已经是お見事级别的成立。

看到安妮宝贝(不知为何,我内心总是抗拒称呼她后来的笔名)在微博上晒的新书评论,心里觉得什么时候有她那样的自信就好了——写着不成立的作品,依然可以満喫他人的支持,并认为批评者“认知程度不符合事物的本质”。

如果皇帝的新衣就是所谓的本质。

On 工作方式

我曾短暂地尝试过在自己阅读和学习时播放「study with me」类的直播或视频制造氛围感和提高专注力(不过现在写下来,一边看视频一边学习的分心状况也能叫「提高专注力」,多少有着荒谬感)。这类视频的内容大抵是一名学霸,书桌上摊着好几本书和笔记本,不清楚内容但密密麻麻都是整齐的字迹,一边翻书一边做着笔记。

我自然很快察觉到这样做的无效性,个中原因却是由于接触到了另一种视频。昨天打通游戏 Lacuna,因为喜欢其中的音乐,在找原声的同时发现原声和游戏的制作者是同一个人,并且发现他在 Twitch 上有个直播频道,内容是用 Unity 做游戏和做游戏音乐的工作过程直播。我津津有味地看这位制作人 Julian Colbus 的直播回放看了很久,其中听到他分享自己花了七年之久,才终于把最初的想法落实成了完整的游戏。直播中既会看到他发现繁体中文字体显示不清晰,发工作邮件处理问题的琐碎细节,也会看到一个小乐段的钢琴 solo 是如何通过反复听 bass line 的节奏点酝酿着心里的感受、思考着弹 G 还是 F,即兴演奏,再进行软件调整制作出来。

我很快想到同为独立游戏制作人的 Jonathan Blow 和 Jason Rohrer 的工作方式,曾经也通过 Twitch 直播和 One Hour One Life 的论坛略微了解过他们作为 one man team 的「战斗力」。

Jason Rohrer 的日程表

今天与曼仔、雨霏见面,说到我看这些视频的感受:显然比对着厚厚的教科书记笔记的那些视频更有实感、更有冲击力。他们无不忍受着长久的枯燥,以非常切实的计划和步骤完成一个独立的大项目。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他们通过先前的努力,掌握着更加 sophisticated 的技术,比如编程、Unity、对谜题的理解、乐理、音乐制作软件等,或者就是以很笨拙的方式一遍遍思考、对一个别人的游戏研究到透(Blow 对 A Monster’s Expedition 的直播),都是让所谓的天分真正落地的过程。他们展现的是输入过程毫无捷径的现实,而这样做的结果会带人到更高的工作境界。虽然上述的技术都是偏计算机领域的东西,对人文领域来说可能也是同样道理。

人类学博士在读的雨霏表示同意,很快回应说她身边有因太过艰深而回避德勒兹等 high theory 的学者,研究成果不如那些 embrace high theory 的。我倒是非常不想让理论沾上 high 不 high 的冠名,人文学科的「基础技术」也不一定就是对理论的掌握,或许也是视角的选取、解释清楚复杂道理的笔力(我此前一直觉得这两样全靠天赋),或者类似的比较隐性的能力。

后来又讨论到对「深度」和「广度」的取舍问题。像雨霏、怡微的学者式工作方法,显然是更倾向「深度」的,我和曼仔这样的学术票友,则更倾向「广度」。我进而想起对我影响至深的导师,他是在他所在的领域难得一见以广度见长的人物。这样的广度,是通过以 5-10 年为周期攻破一个节点,最终编织起一张网的形式实现的,这使他在深度上也丝毫不差。总之一个天才把时间都花在他最有天赋的那件事上,达到多可怕的结果都不足为奇。

人必须有取舍。既是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取舍,也是生活和工作的取舍。特别是对像我这样体力精力意志力均薄弱的人——今天中午做了一餐饭喂饱自己,吃得非常生气,后悔不应该把时间和力气花在做这顿饭上。活着的状态是有重力的状态,Jason Rohrer 的游戏 Gravity 是他献给创造过程的一个比喻——追求「灵感」的过程显然不是一飞冲天,而是受到家人的感受、自己的间歇性抑郁牵制,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在各种牵制之中,找到一种长期存续的方式,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得到最高分。

最好的工作方式显然不是把自己逼上梁山、衡水中学一般的作息,或者是决绝地彻底切断其他诱惑。哪怕成功人士的 routine 看起来是这样的模式。技术是必须的,这个觉悟当然要有,然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但我想,最终一切问题的答案都是「无」,是《音楽》中健治接近音乐的方式,是《Sonny Boy》中长良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决定的方式。再回到《何为良好生活》的原点,只有在实践中(比如那些暂时不清楚目的的研读,看似无意义的对一行代码、一小节音乐的细部调整)才能慢慢,甚至可能是无知觉地,接近这样的方式。

岩田刚典的魅力

之前在豆瓣上乱翻各个明星页面的照片时,发过「到了三十几岁,ta才变得像自己,因此才真的变好看」的观点。当时是在看菜菜绪的照片,二十几岁时还是标准的模特脸,虽然以傲人的长腿活跃在各类杂志上,还是一张容易被淹没在各种趋同化的美女脸庞的脸。到了现在,她的容貌才真正有了自己的特色,仿佛时间是一双雕琢的手。这种变化绝非通过化妆、整容、换一种衣着风格就可以实现。

最近让我再次产生同样感慨的,是岩田刚典的新单曲。他真的变得更像自己了(相比于之前红色皮衣、黄毛、大链条子的造型)。虽然我也不好定义他人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觉。

岩田刚典是一个让我目光无法移开的演员。稍微看一下他的背景,会惊讶地发现《东京贵族女子》里高良健吾饰演的那个角色简直和他一模一样:家里经营着大企业,一路在上等阶层专属的庆应私塾接受教育,直升庆应大学。就是电影里描述的那样,通过高考进入庆应的一般家庭小孩远远看着的「另外一群人」。大学毕业后的进路原本也和电影中完全一致:先在大企业里工作几年积累经验,最终肯定还是去继承家业。但是这个时候原本已经拿到几家公司内定的岩田刚典选择了回绝这些 offer,去参加了经纪公司筛选舞者的魔鬼集训营,最后被选上了,进入了 EXILE、 三代目 J Soul Brothers。

我非常喜欢《东京贵族女子》这部电影,它很轻盈,而不是撕心裂肺地从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角度去呈现所谓穷人与富人生活的两个世界。不同的生长环境在人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看了这部电影既会喜欢上贵族的优雅、从容,也会被草根的轻松、无畏所吸引。住在不同世界的人清晰地见证着这样的差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只能无奈接受的事情,比如自己的出身,也在思考着到底自己有自由作出哪些选择,在可选择的范围内变成更像「自己」。

观察岩田刚典以自己的身份出席节目和活动时的言行举止,绝对能看到「贵族」的影子。感谢日本综艺的各类明星访谈类节目,虽然只是可能短短几十分钟与明星本人的交流,却能对他在舞台上、角色中的形象性格之外,对本人的气质进行稍稍的窥探。比如之前我也曾经被井浦新的访谈震撼到。岩田刚典说话几乎没有任何 filler words。在一次外景节目中要打电话给餐厅取得拍摄许可,脱口而出的娴熟敬语也绝非一日之寒。换了与他搭档的另一名年轻演员来承担类似任务,在使用的语言上有非常明显的差距。

我某种程度上认为在日本,或至少日语体系里,礼貌用语的使用是相当「内卷」的。这不仅仅涉及到谦让语、尊敬语等名词动词的变化,还涉及到在特定场景下,根据文化和不同立场的人的心理而有一套完整的步骤和说辞。比如提出要求时可能需要自我介绍、道歉、说明目的、夸赞、感谢的完整流程,但没有足够强烈意识的人可能认为在提出请求这一步使用敬语就好了。这使我每次和日本人有接触时都异常紧张,生怕哪里礼仪不够周正(虽然目前也只是和日本老师上课才有机会用到)。礼仪周正这件事,需要刻意积累和学习,一方面或许真的是长期的家教、耳濡目染,另一方面像之前提过的「ベクトル」这个词一样,需要自身有非常强烈的向外的、对他人的意识。(对于礼仪周正这件事,樱井翔和高桥一生也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可以不夸张的说,我惊叹于岩田刚典身上不经意流露出,却让人非常在意的这些特质。也非常非常喜欢他穿着 MV 里的白衬衫,和在 JSBrothers 剧本杀节目里穿着那件领口已经有毛边的灰色衬衫的样子(喜欢到继高桥的 mizkan 广告蓝衬衫后,我又一次转头就去买了一件差不多的衬衫,我穿的时候会想到「这是高桥一生衬衫」 、「这是岩田刚典衬衫」 ,有点变态)。能够见证这一年里他新作品的推出,感到幸福。也感慨着真的只有经过十几二十岁的酝酿或者是弯路,在无法选择、被迫接受安排之中,渐渐作出更多自己的选择,争取更多的自由,才能到达三十几岁、四十几岁更美丽的样子。

惊喜地发现新专辑封面印着这样一句话

又看了几个采访发现,他真的是很有野心、追求刺激,并且对自己相当狠的人。也几次提到想作为个人成为 super star。新专辑的 MV 都是私服拍摄,曲风也是自己选的,说想要更多展现自己的风格。在男团里挥洒汗水十年(每首歌的舞蹈看着也太难太累了!),才为自己换来了一个开始。残酷的现实世界就是如此。

我在日语课小作文里写了为什么这样的人最美:

年齢が増えると、実は私たち自分で選んだことも多くなります。少しずつ自分の努力で、勇気を出して新しい選択肢を選んで、もっと自由な道へ踏みます。そういう過程は、長い時間がかかるし、たくさん失敗し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だからこそ、三十代や四十代にそういう経験をした人は、とても美しいだと思います。

(明天又将是一周中我最喜欢的火 10 时间了,岩田刚典的角色某种程度上也是他本人了——岩田家族企业旗下也有一家温泉旅馆。)

(但是我还是最喜欢高桥一生!)

520

今天也是赞叹了三次「坂元裕二你好会写」的一天(坂元裕二和以上内容并无关系)。

我想,如果能像坂元裕二写得一样好,就算没有回报也没有关系。

如果觉得累了,没法再装下去了,那就……嗯。

有一首歌是唱:導かれた運命辿って、今日も明日も生きて行こう。还有一首歌是唱:现在相信命运,比我们每个人都懂。

a message from 大石静

大石静是一个高产到令人震惊的脚本家。如果把她的作品放到一起列一列,会根本不相信出自同一个人之手。最精彩的是几部不伦题材的作品比如《第二处女》和《蜜之味》,爱到撕裂处都能感到写着有多痛苦;可其他的像《卖房子的女人》、《大恋爱》以及最近刚刚开始的《如果那时亲了她》,则像是组装乐高,按照某种日剧制式在批量生产,加上《恋爱的母亲们》开头一段情节与坂元裕二《往复书简》中一模一样,导致我对大石静的评价爱恨交织、忽高忽低。

《如果那时亲了她》是属于换成我是大石静,一定不会愿意署名的剧作,甚至松坂桃李和井浦新演员的个人魅力和能力都由于剧本被折损(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瑛太的新剧,而很多好的剧作则是让演员大放异彩)。尽管我对这个剧有如此种种吐槽,甚至可能不会再追下去,还是在第一集里收到了来自大石静的 message。

当然,可能只是我自作多情、随意曲解!又或者是看别人的作品的感受只映射自己内心。可就像在《旅行者》中也接收到了创作者 message 的错觉一样,我能够感受到她借角色说出了这样的话:

创作不是什么神圣的事,而是绵延不止的事业,有时更是生意。而这样的作品确确实实传达着力量,力量大到会让一些人觉得活着真好。

另外在近期新剧里看了一集《独活女子的守则》,也有一个感悟:此前感受到的种种一个人生活的奢侈,总带着一种很怕弄坏了的小心翼翼感——认真维持自己的平衡,建立自己的秩序,尽力挡掉外界的干扰,换得片刻安宁幸福。而当我以一种外人的眼光看剧中的一人生活时,才发觉那其实是一种偷着乐还来不及的状态呀!

最近的 inner peace 是每天重新玩《八方旅人》的体验,以及本周由于运势差和身体不舒服所以行程安排是「のんびりする」、不再逼自己的决定,以及对本月 Paul Theroux 式出游的准备。 Paul Theroux 说的真对啊,只有一个人旅行才是快乐的。

我其实应该每天都偷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