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短暂地尝试过在自己阅读和学习时播放「study with me」类的直播或视频制造氛围感和提高专注力(不过现在写下来,一边看视频一边学习的分心状况也能叫「提高专注力」,多少有着荒谬感)。这类视频的内容大抵是一名学霸,书桌上摊着好几本书和笔记本,不清楚内容但密密麻麻都是整齐的字迹,一边翻书一边做着笔记。
我自然很快察觉到这样做的无效性,个中原因却是由于接触到了另一种视频。昨天打通游戏 Lacuna,因为喜欢其中的音乐,在找原声的同时发现原声和游戏的制作者是同一个人,并且发现他在 Twitch 上有个直播频道,内容是用 Unity 做游戏和做游戏音乐的工作过程直播。我津津有味地看这位制作人 Julian Colbus 的直播回放看了很久,其中听到他分享自己花了七年之久,才终于把最初的想法落实成了完整的游戏。直播中既会看到他发现繁体中文字体显示不清晰,发工作邮件处理问题的琐碎细节,也会看到一个小乐段的钢琴 solo 是如何通过反复听 bass line 的节奏点酝酿着心里的感受、思考着弹 G 还是 F,即兴演奏,再进行软件调整制作出来。
我很快想到同为独立游戏制作人的 Jonathan Blow 和 Jason Rohrer 的工作方式,曾经也通过 Twitch 直播和 One Hour One Life 的论坛略微了解过他们作为 one man team 的「战斗力」。
Jason Rohrer 的日程表
今天与曼仔、雨霏见面,说到我看这些视频的感受:显然比对着厚厚的教科书记笔记的那些视频更有实感、更有冲击力。他们无不忍受着长久的枯燥,以非常切实的计划和步骤完成一个独立的大项目。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他们通过先前的努力,掌握着更加 sophisticated 的技术,比如编程、Unity、对谜题的理解、乐理、音乐制作软件等,或者就是以很笨拙的方式一遍遍思考、对一个别人的游戏研究到透(Blow 对 A Monster’s Expedition 的直播),都是让所谓的天分真正落地的过程。他们展现的是输入过程毫无捷径的现实,而这样做的结果会带人到更高的工作境界。虽然上述的技术都是偏计算机领域的东西,对人文领域来说可能也是同样道理。
人类学博士在读的雨霏表示同意,很快回应说她身边有因太过艰深而回避德勒兹等 high theory 的学者,研究成果不如那些 embrace high theory 的。我倒是非常不想让理论沾上 high 不 high 的冠名,人文学科的「基础技术」也不一定就是对理论的掌握,或许也是视角的选取、解释清楚复杂道理的笔力(我此前一直觉得这两样全靠天赋),或者类似的比较隐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