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需要消化情绪的一天——需要消化情绪的日子已经久违了。
我的生活中本就只有极少的社交,以及0爱情事件,让本就敏感的我得以保持情绪稳定的状态。一些人际关系中非常小的小事就会让我非常烦恼,可能有点啰嗦,但先举两个例子。
例子1:之前有过两次和别人一起录播客,但最后节目没有发出来的情况。其实发不发出来的结果,对我来说完全无关紧要。只是录制完成之后对方的态度——对我不再有任何回应,没有任何进度的update,节目不发布的结果没有任何通知,最后是时间过去太久,从对方在网上公开发表的内容才知道这件事,让我深深地感到不尊重。我并不需要这一两集播客节目给我带来什么好处,金钱的,非金钱的,都不需要——原本就是对方邀请,根本不在我自己的内容制作计划中。只是觉得,不管怎么说自己投入了准备和录制的时间精力进去,就算不是自己的节目,是对方主场,为什么投入精力的人不 deserve 被告知后续呢?至少换成我主动邀请别人,节目剪辑到哪一步了,还剩下几个制作流程,大概准备发出的时间,信息的确认……哪怕是真的无法发出来,我都会一一去向对方说明的。将心比心一下,在那个常人会对未知的事情感到好奇,进而时间久到会产生茫然感之前,就把我所能传达的先告诉对方。我以为这是最基本的工作上对待同事的素养,却没想到简简单单、相当纯粹地被完全无视。受到这样的对待会让我烦恼很久,但也不会向对方去说明,因为去质问“你为什么过后完全不向我更新情况呢?”在我的体系中也很失礼。
例子2:之前收到一些给节目的金钱打赏,不多,大部分十几二十块,也有多的一百两百块。在我没有主动请求的情况下,网络上的陌生人主动打钱给我,我心里是很感激的,因此有准备明信片、书、在博物馆买的纪念品等等作为礼物回馈给这些打赏者。这些东西都不值钱,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我是真的有收到他们的好意,也真的很感谢他们。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前前后后共有四个人(非常清晰的数字,4个),看到有“礼品”,要么是根本没有打赏过,要么是象征性的几块钱,反过来向我要礼物寄(快递)给他们。我当然能明白“占便宜”的心理,但喜欢占便宜的人,连放过和商业没有任何关联的个人内容小作坊的同理心都没有吗?要占便宜去银行的app里薅羊毛不好吗?非要在辛辛苦苦钻研内容,做了也没金钱回报的人身上薅羊毛吗?由于会在心里反复默念这样的道理,越想越不解,对这样的行为存在,想起来就会影响心情。但最后我没有指出这一点,我无法对人说那样的话。不仅没有,我还给他们寄了礼物。我在北京冬天的风里走路去邮局。其中一个人事后才知道他的地址是错的(寄出前我专门和他确认了三次地址对不对),我在上海的某间博物馆买的珍贵的纪念明信片,在他的要求下(我内心的责任转嫁心理活动),寄丢了。
例子叙述完毕。1月20日这天,同时发生了几件事。
首先,收到了一个落选的结果——其实落选是我早就有预期的,甚至收到那封邮件后,我的心情是感激的:对于落选者,他们依然附上了细致的评语。在此之前,也有一封邮件,虽然是群发的,但给所有参与者都提供了很值得参考的资料。很感激,真的很感激。
因为有评语存在,随之而来的当然也对有自己能力不行的失望感——恰恰是因为被尊重了,对自己的失望感更加凶猛地涌来。但是似乎我就是在等这样一个结果,落选,然后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把作品完成。或者我是想以这样的想法安慰自己。
第二件事。豆瓣出现了因为热点事件而突然火起来、刷屏的一个“出版业翻译待遇调查”帖子,我看到时已经有不少信息在上面。从柜子里翻出了几年前的翻译合同,开始提取其中的基本信息给帖子的作者投稿。给那位po主写豆油的时候,才发现写着写着,把对方当成了树洞。
“但究竟哪一稿是定稿,出版期限期满是何时,是否有出版计划和合同上说的赔偿金,从那时到现在我就没有再收到任何消息,也没有拿到任何稿费……介绍人是前辈,编辑也是敬重的前辈,我叮嘱自己千万别搞砸还来不及,怎么敢过多过问……几个月前,曾在这位前辈的朋友圈看到说有一摊散沙的译稿待处理及其他工作忙碌的抱怨,我心里一惊,担心会不会是自己的译稿质量太差导致不能出版。当然这只是我极其主观的担心,毕竟老师同时处理许多书稿,我那本也已经过去很久了,老师负责着更重要的书系,我翻译的那一本在他们的口碑重磅书系之外,算是非常不重要的……”
与稿酬到底是千字50、80还是100,到底是买断还有是几年的版权,是否有版税,与这些都无关了。经过一系列的树洞倾吐,我终于在豆油里,一字一句敲下了,那个我久久不愿意面对的结论:“现在的心态是,即使就白白被鸽了,白翻译了十万字,因为有两边的人情,我就自己认了。”
和前面两个例子有一脉相承的逻辑,即使我在此时向相关人士提出质询是正当的,但以我的性格,哪怕对方疑似违背的已经不是人情义理,而是白纸黑字的合同,我也宁愿自己承受,不愿意向对方质问。更何况,我是新人,对方是前辈。
那位po主给我的回复非常理性、正确:“如果你能够接受这样的结果那也可以。最后再说一句吧,一是没有好编辑会讨厌替自己争取正当权利的译者。希望你能拿到你该拿的钱。”
我当然知道他说的是对的。但我也知道即便事实、正当性如此,我的结论依然不会改变。
或许这是性格太软弱。但我把软弱归罪于我自己——假如我真的有令自己满意的能力,投入了超出我实际投入的努力,我所完成的工作、作品,会让我更有底气与任何人交涉,即使不需要交涉,我也不再需要拼命地感谢,拼命地道歉,拼命地自责,那样,就会只需要单纯地 stay who I am。
上次和郭爽老师录制节目,节目发布后我发了这样的状态:无比有实感地感受到了作者的「誇り」这件事,原本以为那是匠人的骄傲和不屈服,现在才明白是对待自己每个作品的认真,充分发挥小说家的直觉和能力,加以足够的时间,从而产生的对作品的内在自信,足以经受各种叩问、细读、重读。它完全不需要张扬或态度上的居高临下,就已不言自明了。
因为自己没有「誇り」,又太想有,越想有就越没有,越没有就越深受其苦,越来越软弱,越来越责怪自己,一时间被这样的情绪侵扰,在桌前双手支着额头,没办法做任何事。
这期间,因为前一晚提交了微信红包封面申请(一时心血来潮的结果),收到“审核未通过”的邮件和微信通知。根据不通过原因修改后再提交,如此反复,每一个半小时就收到一个“审核不通过”,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多,反复了五次。最后通过了,其中的具体规则就不展开讲,总之这五封“审核不通过”的邮件,给这一天的心情雪上加霜,或加剧了自己钻牛角尖的一面。
下午,除了猜测到底是哪里违规并在Photoshop里修改又提交外,我只做了这样几件事:弹了一会钢琴;打印出接下来要读的一本英文学术书;在豆瓣上读冰伊的“正念写作练习”日志;拆封Abc编辑部寄来的礼物。
很感激,这几件事都对情绪有平抚的作用。
晚上开始私信送给那些我想感激的朋友、赞助人红包封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很久没有联系的老朋友。一定要坚持私下发给对方,不管是微信还是任何平台,微博豆瓣爱发电都联系不上,就甚至下载了即刻,在对方的旧状态的评论里留言,就是因为哪怕被再多一个想“占便宜”的人看到,我都不想。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一发出后,也有相当一部分我认为的好朋友,在三十多个小时之后的现在,也未有回复。
想起 And just like that 某一集里的台词:What is the life span of an unanswered text?
我没有多想。花100元购买的100个封面兑换码,在备忘录里记录进进出出的条目,就耗费了我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快忽视这样的简单、非脑力、重复性劳动有如此的治愈和转移注意力效果:比起我们之间关系的变化、关系的定义,不如赶紧领掉或者说不要呢,这个(花钱购买的)码可以马上在表格里被我标注,送给别人。当然了,最初给社交压力的是我,是我错了。
我家的快递三番五次被送到隔壁楼同样门牌号的人家。对方按照快递盒上的电话打过来,“这都几次啦!快递太不负责任了!”,非常凶,手机不得不拿开离耳朵远一点。只是听到这样的声音,哪怕我没有做错任何事,没有写错地址,还是拼命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我现在去您家门口取!对不起!”毕竟,如果那户门牌号一样的人家没花这么多余的一点精力打电话,我连快递都收不到,得多谢人家。当然最后,我无法让自己去告知快递员。
我只是等对方做好自己而已,但做不好,也不能责备,毕竟我也做不好。
我只是等着自己做好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