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类型影视,恋爱、少女漫改影视剧给我的感觉是,它像恐怖片、porn一样,有着能直接带来生理刺激的特质。但和恐怖片的jump scare、阴森氛围、血等相对固定的人类神经软肋不同,王道爱情定式无法保证每次都发挥作用,一切都依存于情景,而情景,有着太多不可控的因素,用错了就只剩油腻。
恋爱剧的套路一般很直给:做出了自己意料之外的傻事,察觉到了喜欢对方;产生了无法克制的冲动,察觉到了喜欢对方;因为男/女二号的出现产生醋意,察觉到了喜欢对方;那个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让自己如此失落如此兴奋如此不安,察觉到了喜欢对方……
我们无非想得到心动感和心痛感,而这类感受往往来自于一个铺垫完满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瞬间、冲动的释放:对一个正直、善良、勇敢的少年的心动,是在风早不顾周围人目光,在挤满人的操场上对爽子喊出了自己的表白的那个时刻;明明彼此相爱的两人不得不分手的心痛,具象成了横滨流星的脸,落魄少爷在两人即将反目成仇的前夜,因恋人的眼泪而忍不住回头,那个无法克制内心冲动的拥抱、身边飘落的雪花,让惺惺相惜的时刻真正凝固下来。所以很多时候,或许也不止是恋爱剧,感受的制造过于依赖「造景」,就连人设也是一种景观——没有人不想和皮肤晒得黑黑的山崎贤人穿着白tee和凉拖在镰仓的海边散步、不想和霸总小栗旬在纽约街头围同一条围巾啃同一个甜甜圈、不想在渡部笃郎忧伤的目光里坐在沙滩的枯木上,结束一个夏天。
这就是为什么,近一年里《Liar》和《坠落JK与废人教师》的表现很亮眼,把「造景」方向上的尝试,转移到了社会规约、ideology,以及我们自身的层面上。
《Liar》中一切痛苦的起点,是东亚人在情感表达上的无能和迂回。男的故作姿态,就是拉不下脸对真正喜欢的人表达感情,对无感的人却信手拈来;女的则是佯装坚强和懂事,把自己承受的折磨以玩笑带过。因为多多少少带有这样表达层面的冷感,正如《Liar》里表现的那样,不知不觉就会经历大段的情感空白,闹着本不需要闹的别扭。原作漫画与电视剧版最精彩的部分都是一样的,并非激情戏、狗血争夺带来的噱头,而在于市川的不表达、不理解给美沙绪带来痛苦的同时,作为一种升华的恋爱体验,将自身变得柔软的整个过程。当看到市川是以祝福而非破坏的心态看着部长和美沙绪,很难不感慨他已经在人格的成长上走了很长很长的路。
《废人》的逻辑比一般的恋爱剧要复杂不少,会把很多更细微的思绪抽丝剥茧,结果像是擀面皮的时候对折对折再对折,擀出来是千层饼。比如,关于「说谎」的讨论,JK透过假设性的提问试探灰仁在天台的表白,到底是出于救人的善心还是出于喜欢。看似在确认心意,结果是在心疼灰仁要维持谎言得是件多辛苦的事。类似的「动机」反转数不胜数,或许已经成为原作者Sora老师的代表笔法。一切剧情的核心看似是「不能跨越师生恋禁忌,要在忍耐中寻找空间、周旋、在红线附近不断试探」,实际却是「费劲心思为对方着想,知道对方一定会优先他人,因此可以预测对方的行动,在此基础上再优先对方」,一种镜子照镜子的无限回环。
我很感慨于《废人》漫画中JK的一段内心戏,扇言想:「所谓恋爱,大概,不管对于谁,都是压力的结晶。」这就是放弃造景而选中了我们每个人性格弱点的结果。会想起的不再是具体的脸、具体的放课后、具体的衣服天气还有光线的样貌。我们被包裹在对角色,也对自己的,那份摆脱不掉的不争气的怜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