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静是一个高产到令人震惊的脚本家。如果把她的作品放到一起列一列,会根本不相信出自同一个人之手。最精彩的是几部不伦题材的作品比如《第二处女》和《蜜之味》,爱到撕裂处都能感到写着有多痛苦;可其他的像《卖房子的女人》、《大恋爱》以及最近刚刚开始的《如果那时亲了她》,则像是组装乐高,按照某种日剧制式在批量生产,加上《恋爱的母亲们》开头一段情节与坂元裕二《往复书简》中一模一样,导致我对大石静的评价爱恨交织、忽高忽低。
《如果那时亲了她》是属于换成我是大石静,一定不会愿意署名的剧作,甚至松坂桃李和井浦新演员的个人魅力和能力都由于剧本被折损(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瑛太的新剧,而很多好的剧作则是让演员大放异彩)。尽管我对这个剧有如此种种吐槽,甚至可能不会再追下去,还是在第一集里收到了来自大石静的 message。
当然,可能只是我自作多情、随意曲解!又或者是看别人的作品的感受只映射自己内心。可就像在《旅行者》中也接收到了创作者 message 的错觉一样,我能够感受到她借角色说出了这样的话:


创作不是什么神圣的事,而是绵延不止的事业,有时更是生意。而这样的作品确确实实传达着力量,力量大到会让一些人觉得活着真好。
另外在近期新剧里看了一集《独活女子的守则》,也有一个感悟:此前感受到的种种一个人生活的奢侈,总带着一种很怕弄坏了的小心翼翼感——认真维持自己的平衡,建立自己的秩序,尽力挡掉外界的干扰,换得片刻安宁幸福。而当我以一种外人的眼光看剧中的一人生活时,才发觉那其实是一种偷着乐还来不及的状态呀!
最近的 inner peace 是每天重新玩《八方旅人》的体验,以及本周由于运势差和身体不舒服所以行程安排是「のんびりする」、不再逼自己的决定,以及对本月 Paul Theroux 式出游的准备。 Paul Theroux 说的真对啊,只有一个人旅行才是快乐的。
我其实应该每天都偷着乐。